现代跟“大跃进”很相似 我们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
凤凰网文化:张献民04年的《看不见的影像》里有文章写到你“他觉得他这辈子的作品可能止于三部。第一部有关工人,另两部分别有关农民和知识分子。”现在回头看,《铁西区》是关于工人、《夹边沟》和《和凤鸣》是关于知识分子吗?
王兵:这个很难界定,《铁西区》更鲜明,关于工人的集体性,像《夹边沟》就很难界定是不是知识分子。我当然希望去拍一些知识分子,但是随个人经验不断的变化,可能对什么是知识分子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认识。
我觉得知识分子首先应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同时他能把所看到的或者思考到的一个真实的信息传递给这个社会不同的人,这个标准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它又变得特别苛刻。我们小时候认为是知识分子的人,突然在今天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是知识分子。
凤凰网文化:现在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很时髦的词,你怎么看这些公共知识分子?会对他们有了解吗?
王兵:我不了解,但是我听过一个笑话,有朋友开玩笑说余秋雨怎么写了一个《文化苦旅》?他怎么是苦旅呢?这是一个玩笑,但是我觉得就是这样子。我们这个时代跟1958年大跃进差不多,都在标新立异,不断地在制造一个梦,一个气球,而我们根本不能面对自己,面对与这个真实的世界,整个华语世界文化的衰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觉得华语世界现在很牛逼,我们很有钱,但是你真的看一看,华语世界在很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当中显得多么尴尬。
“艺术电影”不是“独立电影” 独立性被模糊
凤凰网文化:你的片子艺术性更强,还是社会性更强?
王兵:我觉得艺术本身就是社会性的一部分,很难区分这个概念。当然你问这个的另一层含义我理解,现在很多人突然不再提独立电影了,也不再提个人电影了,而突然提的是艺术电影,你知道为什么吗?好莱坞的电影,我们称为商业电影,但是在美国就是主流电影;我们所谓称的独立电影,在欧洲就是主流电影。但是现在很多人因为无法说自己是独立电影,他们现在换成艺术电影,因为独立电影就是要自由、个性,要有自己独立的世界观,艺术本身可以模糊这种界限。“艺术电影”这个词只有中国有,中国的主流电影是革命现实主义电影,是宣传电影,有别于欧洲电影。
凤凰网文化:可能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误以为,“独立电影只有在国外拿了奖,然后才比较有出路”,你怎么看?
王兵:互相骂人的话多了,这可能还是客气的。事实是电影文化传入中国的时候比较晚,而且传入中国的时候,这个国家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当中,战乱贫瘠的生活。电影在中国形成的历史首先是杂耍,逗人乐的一个东西,像皮影戏是中国人最初对电影的认识。这一点不要小看,这一点一直延伸到今天,在这个地域的电影文化当中,中国人把电影看成像戏曲一样,像杂技一样,像杂耍一样,人们从来没有那么敬畏的和严肃的,对待电影。同时,也是因为我们做的电影本身就是杂耍,就是欺骗,所以人们也没有必要去敬畏电影,以一种对它尊重的方式来解读电影。
今天的独立电影处在瓶颈期 有才华的电影人被商业利益吸走
凤凰网文化:豆瓣网上有一个对《无名者》的评论说“对于这个老人来说,摄影机的存在实在是太残酷了”,你怎么看这种评论?
王兵:我觉得没有什么残酷不残酷,残酷是我们自己不忍心看待他的生活,残酷都是我们的感受。
凤凰网文化:你怎么看纪录片的伦理问题,所谓纪录片是不是在某一种程度上是暴力的?
王兵:这些东西都讨论得老掉牙了,几十年前都是不断的人在谈论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做电影的视野,不要仅仅是一个鼠目寸光,这个世界在今天交流的平台那么大,作为当代的导演在这种视野面前,舞台应该是非常的开阔。为一件事情不停地纠缠,我觉得太小了。
凤凰网文化:你觉得今天的独立电影是什么状况?
王兵:今天独立电影从整体上来说,也是在一个瓶颈期。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5年左右,中国的独立电影和个体电影产量非常多,很兴旺,因为大部分有电影志向的人都在独立电影的创作氛围里边。2005年之后,由于中国电影制度的变化,就是民营公司的钱没办法再进入独立电影的制作体系里边,实际上是电影局的政策很奏效,所有的公司不能投独立电影,如果投,立马让你的公司完蛋。当然经济是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整个中国的电影市场开始兴旺起来,商业电影的票房利益等等,对很多导演是有吸引力的,人们都看到了这样一个很光辉的商业前景,都希望投入当中捞一把,所以有很多有电影基础,有才华的电影人都不再去制作独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