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逢五、十赶集,于是就有了大年三十的“半半集”。为什么叫“半半集”呢,因为这天的集赶不到晌午,一般在半头晌(上午九点左右)就散集了——都忙着回家过年呢!
因为惦记回家过年,因此赶集的人不管是买的还是卖的都行色匆匆。这个半半集少了平时赶闲集的人。没有什么特别需要的东西,人们是不会去赶半半集的;除非家里冷不丁要用什么东西,抓一把没有,就得赶紧去赶半半集买。赶半半集的买东西的人大多是本村的,而做生意卖东西的外村的多。已经是大年三十了,卖东西的也无心“恋战”,通常到了八九点种,就开始互相招呼着收拾摊铺,准备回家做年饭了。
在过去,赶半半集还真能解决不少问题。以前一般是过年的时候自己找裁缝做身衣服,回来后自己扦裤脚,订纽扣。有时候忙年忙得就忘了提前把扣子准备好,于是小跑步到集上去买。还有的油盐酱醋有哪一样不够了,也得去置办。总之,半半集既然能赶起来,就有它的必要。
我小的时候,有一年过年还真亏了半半集。
我们这儿的风俗,腊月二十八九一般要炸面鱼,俗称“炸锅”。这天还得把冻再烧一遍,好去去水分,让冻更有韧劲。所以说这天家里烧的柴火也多,整个屋子一直烟气缭绕的。那年的二十九,我们家也是早上打了冻,中午又炸面鱼。锅灶里的木头从早上一直呼呼地烧着。炸到一半的时候,突然炕上噼噼啪啪地响了起来。原来,父亲怕鞭炮受潮不爱响,或响声不脆,就把鞭炮放在炕头的炕席底下烘着,哪知道烧得炕太热,把鞭炮引燃了。可惜了过年刚买的炕席让鞭炮炸的面目全非了。无奈,第二天去赶个半半集,又重新买了炕席和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