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书稿审定
1.审稿的意义
编辑业务工作中的审稿环节相当于“产品质量检验”,对保证编辑业务工作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编辑在组稿过程中对书稿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布置,但由于信息传递过程可能的误差、作者知识结构的限制或主观认识上的原因等,最后写出的书稿往往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偏移和欠缺。书稿审定过程就是通过编辑和作者以外的第三者来检验书稿是否符合原来的组稿意图,并就书稿如何充分体现组稿意图提出修改意见。
审稿也是提高书稿整体质量的过程。围绕组稿意图,审稿人不仅会对书稿的宏观内容(结构、字数、重点等)进行审核,还会就概念是否严谨、观点是否科学、论述是否充分、例证是否合理以及文字是否流畅、图表是否规范等提出改进意见供编写人员参考。作者对这些微观问题再次考虑和研究,必将有利于提升书稿综合品质。
对教材的审稿,内容更加丰富些。除指定的主审人审定环节外,常常还要组织会议审查修改教材书稿。会议的代表是来自各地、各类教材使用单位的讲课教师,因此审稿又包含着“征求用户意见”和提前宣传的意图。
2.审稿内容
对审稿内容的描述因组织者立足不同而稍有差异,但都可概括为 “一个意图(组稿意图)、两个角度(宏观/微观或学生/教师)、三个步骤(布置、审查、意见)”。从审稿人的角度看,教材审稿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思想性(政治性) 政治观点正确;思想方法科学;准确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
(2)科学性 概念公式严谨;理论联系实际;推论演算正确;信息来源可靠。
(3)先进性 反映先进科技成果;融入先进教学理念;培育创新思维;表述风格清新。
(4)针对性(适应性) 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涵盖规定的知识要点;培养实践能力;便于组织教学过程(内容分配均衡、讲授与练习结合、听课与启发思考结合、课堂内外结合)。
(5)统一性 课程内涵服从整体培养方案;教材内容服从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内容安排服从教学目的;课程之间衔接和谐;名词术语前后一致。
(6)规范性语言规范简洁;名词术语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层次体例鲜明清晰;借鉴和引用合理合法。
(7)可读性思维逻辑严密;文字通顺流畅;图表配备恰当;激发求知兴趣。
3.编辑在审稿环节中的作用
(1)组织 大多数情况下,编辑应具体组织或实际参与审稿活动。责任编辑具有本学科作家资源的优势,因此常要帮助教材作者物色适当的主审;在组织集体审稿活动时,从参审人员的选择到会议地点和时间的确定,编辑都要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2)导演 对一本(套)教材的定位(适用对象和特色),对审稿环节应重点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对集体审稿活动工作节奏的安排(这种安排有时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综合审稿意见形成修改方案等审稿活动,责任编辑的作用有如一名导演——要让一切活动为你的目的服务。
(3)协调 由于学术观点的分歧或编审合作经验的不足,主编与参编人员之间、编写人员和审稿人员之间以及审稿人员彼此之间有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教材编辑必须聚精会神地关注审稿活动的每一细节,及时协调关系,阐明观点,以避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
上一页 首页 [1] [2] [3] [4] [5] [6] 尾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