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轻谩,多被师长责为狂妄,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人的棱角也渐渐消磨,终于得以谦谦君子自诩,以求见容于社会;或者沆瀣市侩、心灰意怯,丧失追求庸庸碌碌,甚或人生绝望、行为乖张。许多人始于狂妄,趋于怯妄,摇摆于狂怯之间,少数人极端于狂怯,物极必反两极同归,甚至造成毁灭自身、危害社会的悲惨结局。 人类本我的人性,生命本能的运动,决定了人们肯定自身的要求,其外在的表现,就是对自身生命能动性的张扬,以及自我实现的生命渴望。这是生命的本质,却客观上构成了人类狂妄的心理根源。一旦超越了自身实力,过高地估计了自身资本,也就造成了人们狂妄的心理或者言行。 世俗之狂根源于妄,大概人之已知的范围越大,才会发现未知的范围越广,夜郎因小自大,井蛙无知才以为知!不过狂妄者并非都是平庸之辈,许多成功者也不乏狂态,而且因为成功的刺激,可能其狂妄举措更为嚣张。但只要狂之于妄,就必然招致失败,这是现实无法改变的规律性。 因妄而狂,因狂而败,因败而怯,怯极而狂,这是人生的一个围城,造就这种循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理性的缺乏。人类因为有限的认识,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理性,于是现实人生,谁都无法逃避狂怯之间的状态。因妄而狂而怯,一旦出现大的偏颇,就会造成人生经营的失败。怯者否定了生命自身,怯极而狂更危害到社会,因而更为可怕。 狂妄和怯妄的状态,一般与人生阅历直观关联。年少无知,多有因妄而狂者,其实是因为无知!初生牛犊年轻气盛,容易过高地估价自身资本,呈现一种狂妄之态。因为狂妄招致失败的教训太多,及至年长,又往往因为教训,因为理性根本的缺乏,否定自身丧失生命的锐气。俗话说“少要稳重,老要张狂”,首先说明的是这种一般状况。 大凡能够流传于世的格言警句,都是先智的认知,或者世俗直观的结论,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极端地看待,因为简单极端本身就违反了理性。世俗经验结论,基于感性直观,缺乏理性根本,因而需要更深入的思考,不过一种观点能够流传,自有它一定的道理。 存在的不一定合理,否则也就不再需要发展,但是存在总有存在的原因,在原因和结果的必然性上,存在取得其自身的合理性。“少要稳重,老要张狂”,从年龄段上,说明现实狂怯的状态,肯定与个人经历有关。但是狂怯因妄而成,其根本显然是个人理性,然而理性并不直观决定狂怯。深入观察不难发现,现实具体的狂怯之状,直观地决定于成败状况,当然理性调节的作用包涵其中。 狂怯起码不仅决定于年龄,耄耋之年也可能愈加狂妄,少年老成却已经心灰意冷。具体的成败与感悟,混沌构成了个人的现实状况,这是更直观的决定因素。人们狂于成功,怯于失败,但是成败的作用也不绝对,显然更根本的决定因素,还在个人的理性把握。“简单的经历,复杂的思考,指引我走出经历的围城!”,这是我对自己在前的人生总结,可以放在这里作为一种说明。通过学习、实践和换位的思考,人的理性完全可以超越自身的经历,更根本地决定自身狂怯的状态。 这句古老的格言,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那就是它直观地否定了两种极端,指明人生在世,既不能没有生命的张扬,也不能忘乎所以地狂妄。其实现实人生,总是狂妄有限、怯妄相趋,怯极而反,不断变化的状态。人毕竟不是什么都能做到,当然也就不可能什么都做不到,否则就成了神仙或者死人,而神仙或者死人也就不算是人了。 人生狂怯的状态,一般起于狂、终于怯,不过自始至终,都是狂怯其中,一旦极端就会造成彻底惨败。现实必然性对状态的调整,通过狂怯的环境效果。生命在于本能的满足,本能通过狡计,使人们趋乐避苦因欲受制,然而必然性又以自身的感觉和成败,来诱导本能操纵言行,这又是知性的超越。本能和知性相互作用的过程,就象两端拉起的弹簧,人在两者之间,虽有实现自身的能动,却又因此只能听凭摆布。狂而欲之怯,怯而欲之狂,这是狂怯变化的两种趋势。狂怯一旦达到极端,势必造成弹簧的崩断,而崩断的结果,也就是物极必反,狂极而怯或者怯极而狂,其实两种极端是一样的结果状态。 现实一般情况,不是这样的极端,但趋势特征相同,或狂或怯都会得到教训,因而呈现狂而趋怯、怯而趋狂的两种变化趋势。这里有它必然性的原因,我们深入分析,就可以获得理性的结论,用来指导现实人生,实现对人生的经营。 人之初只有生命本能,它要实现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却又茫然无知,因而自然从狂妄开始,因此我们的分析,首先是狂而趋怯。因为客观必然性,人们其实是不得已收敛狂妄,火是不能摸的,幼儿很快就会知道这样的道理,于是不再靠近火。 收敛狂妄,通过两种不同方式:一是迫于必然对本能的逼迫,因为失败的打击,而被动地接受。这种被动的过程,一样可能客观减轻妄的程度,提高人的现实理性能力,但是效果显然有限,而且必然造成人们严重的心理痛苦,甚至直接极端到狂而转怯,“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方式显然缺乏理智,属于人生经营的失败;二是通过理性的提高。理性由经历和思考获得,在必然性造成的挫折面前,人因为知性能力,可以选择认识和思考,在经历和学习中获得理性,通过对必然性的认识,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利用必然性来达到自身目的。这种方式,因为妄的减轻,使狂而趋怯,而不是简单地反面转化,这是比较理想的方式,也会不断提高人的现实能动性和更多未来成功的可能。 狂怯变化的另一种趋势,就是怯而趋狂,甚至怯极而狂。人生遭遇挫折,一些人选择了逃避,于是造成怯的状况,这本身就是理性缺乏的结果。但是因为怯的状态,却使本能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于是本能通过狡计,开始向知性抗议,知性被本能诱导逼迫,只好重新张扬自身能动性,以期满足本能的要求,使人再次趋向狂妄。妄的程度不同,轻者怯而趋狂,重者怯极而狂,不过在前达到了怯的状态,本身就说明了一种较严重的妄。人们在本能和知性之间,被不断地双向逼迫和诱导,忽而趋狂忽而趋怯,在狂怯之间摇摆不定,真的就象弹簧中间的一个玩偶,被拉来送去地无法自主,有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狂怯都有两个极端的状态,但是因为它们严重伤害本能,所以一般不会出现。人之初的狂妄,自然会受到必然性的打击,但是除非必然性的意外,不会造成极端性的结果。然而人为的极端,也不是绝对没有,那是知性发达后对本能的感性超越。造成人为极端状态,是因为其对立面达到临界,弹簧发生崩溃才物极必反的结果。两种极端的状态,最终合二为一不分彼此,其结果就是毁灭自身甚至危害社会。 一个人怯到自身本能底线,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就可能采取极端言行,或者自杀直接否定自身,或者丧心病狂挺而走险,显然这里的肯定和否定,在实质上达到了一致,其结果也没有差别。人到连饭也吃不到的时候,天下自然盗贼横行秩序混乱,自杀性袭击更是这样一种极端状态的说明。人就是再努力,也不可能达到最底线的本能满足时,就必然会采取极端措施,这实在是迫不得已。不是自然过程,人的能动性就不会悄然隐没,它总要采用一种方式,来证明自身,自杀也同样是这样的实质。 在怯极而狂的一方,这是一种穷凶极恶,在受害的另一方,则是因为狂妄已极,把对方逼到了绝路。狂妄已极的一方,可能意识不到自身的行为,达到了狂妄的极端,但是对方极端的状态,已经反证了他们的狂妄。这其实就是客观必然性,对极端狂妄的惩罚,如果对方不是出于病态,受害的一方就用不着为自己开脱。发生在双方的极端狂怯,总是成对出现,不能完全说只是那一方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