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在线 >> 人人访谈 >> 中国到底是大国还是小国?
  • 中国到底是大国还是小国?
  •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作者: 徐百柯 日期:2009/8/12 阅读:4415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国的小国之忧

    记:我已经在其他媒体上,约略读到了你那一连串的“小大之辨”。能不能就此讲得更详细些?

    刘:那就劳你驾帮我数着吧!

    首先,我们在国民生产总值方面,当然已经像一个大国,排到了世界前三;可是,一旦除以人口总数,那么在人均方面,就马上归于一个小国,排在世界的百名之外。

    其次,我们在产品制造方面,当然更加像一个大国,可以无愧于世界工场的称号,尽管这总难免跟污染与事故连在一起;可是,一旦追问产品的知识产权,那么在创新方面,就马上还原于一个小国,大都是在替别人打工。

    再次,我们在人口数量方面,绝对要算超级的巨无霸,占到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可是,一旦追问人口的素质,那就排不到世界前列了,只要离开几个中心城市,就仍然有“发展中”的样子。

    第四,我们在国土面积方面,当然是个大国的架子,有960万平方公里之多,尽管据说这个人所共知的数字,其实并不怎么准确;然而,一旦追问自然资源,那么无论是地表上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原,还是地底下的石油和矿产,实际上都非常贫瘠,要是按照人均计算,就更加微乎其微。

    记:我正替你掰着手指头呢:总值大国vs人均小国,制造大国vs创新小国,人口大国vs素质小国,国土大国vs资源小国,已经列举了4个,都是基本国情方面的“小大之辨”,而且都是非常尖锐的对比。那么接下来呢?

    刘:沿着上面的逻辑,再看看我们的对外经济:

    不消说,仅仅从经商的规模来看,我们已然是超级大国,无论走到地球的哪个角落,都能见到中国的产品,找到专营这些商品的中国城,而且中国人的经商能力,也早已被世人所公认,似乎天生就会做生意;可是,一旦追问这个经商大国的国际威望,就仍然像是一个小国,其影响力被打了折扣,或者说受到了很大限制,而正是这种限制,导致华商不仅受到国外黑社会的盘剥,更越来越公然地受到国外政府的掠夺。

    与此相应,中国在成长为外贸大国的同时,却仍然停留在一个外交小国的心态。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争端,面对风云多变的世界局势,它往往以“不出头”的口实,或者以“缓称王”的理由,放弃对现行国际准则的质疑权,更不要说开动脑筋去重新制定它,以至于中国经济中产生的巨大能量,往往都被这种被动接受的心态所抵消,比如用大量血汗换来的外汇,却被迫换回了相当可疑的美国国债,虽然明知这种名义上的财富,已是无法随心所欲地赎回。

    记:经商大国vs威望小国,外贸大国vs外交小国,已经有6个尖锐对比了。这两点使我想到,或许正是某种外交上的被动,才激起了一股强要“出头”但指向并不清晰的焦虑和冲动,主要是来自民间网络(甚至是半官方)舆论,尤其在去年北京奥运会大获成功之后。

    刘:然而一个国家外交上的表现,乃是综合国力的自然体现,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并不是谁家想要强出头,就一定可以出头的,除非是像“刺儿头”国家那样去出臭头。我们不妨继续列举下去,这个问题就会自然变得清晰起来:

    现在,我们当然可以说是储蓄大国了,由此积累起来的巨大投资,自然要激发出巨大的产能,而相形之下,我们却又可以说是内需小国,或者说,在很多相应的方面,往往并不存在占有足够份额的国内市场。这两者加起来,无形中就会使经济上的对外依存度增加很多,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非得卖给外国不可。不难想象,正是由于这一点,很多时候逼得你想硬也硬不起来。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我们的内需不管多么疲弱,在总量上仍可以算作消费大国。甚至中国对很多战略物资的需求,随着逐步进入现代化,都已跃居世界第一。仅就钢筋混凝土这一项来说,由于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营造运动,正是发生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所以光是中国这一个国家,就消费了当今世界水泥产量的一半!可是,一旦你转而追问,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究竟处在怎样的一种状态?你就马上会发现,它的生态环境是相当脆弱的,它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它的荒漠化是触目惊心的,它的不适于人类居住的面积,也是日益扩大的……

    记:继续盘点吧。再加上储蓄大国vs内需小国,消费大国vs生态小国,已经是8对矛盾了。这样悖反的现状,确实逼得我们不得不收起许多盲目的乐观。

    刘:再把眼光从外交转向内政,去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内需会这样疲软?答案又是环环相扣的。一方面,从市场发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可以算是大国,就经济活动中获得的税收总量而言,我们也可以算是大国。可另一方面,一旦追问这些税收的用途,那么从公益事业的角度看,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国家的应有职能就相当不足了。众所周知,正是由此导致的普遍的后顾之忧,才派生了过高的储蓄率,和过低的消费率。可笑的是,现在人们大概除了房子,什么都舍不得掏腰包了,因为房屋与其被他们看成消费,毋宁被看成投资。只可惜,又正是因为这种变态的心理,才助长了房地产的最新泡沫。在这个意义上,只把房地产价格的无理飞涨,归咎为中国的老百姓太有钱,那是很不恰当的,其实这些钱都是从嘴里抠出来的。

    记:市场大国vs公益小国,税收大国vs社保小国,已经是十大矛盾了!受你总结这两对矛盾的启发,我也来贡献两个吧:制药(医院)大国vs医疗小国,体育大国vs锻炼小国。前者恐怕是当下老百姓最揪心的话题之一。我们有着庞大的制药生产线,医院的床位数动辄数千(我家乡成都的华西医院,就号称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医院),然而医疗公共品提供方面的孱弱和混乱,医疗服务的水平低下,医疗价格的畸形,已成为困扰整个社会的一道魔咒。后者就更不用说了,举国体制下金牌战略的辉煌成绩,和公共体育设施的极度缺乏,乃至国民健康素质的不容乐观,构成了一对很反讽的矛盾。

    刘:类似的矛盾,本来也在我的提纲之内,算是所见略同了。至此,已经列出12对矛盾了,然而还可以往下历数:

    跟上述情况不无关联,如此庞大的税收资源,也就养起了大概算得上举世最大的官僚组织,用俗话说就是,吃财政饭的人空前众多。也正因为这样,无论是公家的汽车,还是公家的宴席,其总量都很有大国的模样吧?不过,一旦说起社会中间层,说起非政府组织,说起民间的基金会,就非常明显地不成正比了。如果说,一个正常的现代化社会,一定是两头小、中间大的,由此才造成了社会的稳定,那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还更像一副磨盘,两头大、中间小,就算中间还曾有点什么,也都很快就被磨碎了。

    而接下来又不难想象,由于缺乏足够的制度监督,也由于资源的太过集中,这样的社会环境,即使只就干部队伍的建设而言,也是风险相当高的。所以,若就腐败案件的发生几率而言,我们同样有着一个庞大的数字。而这一事实本身,也反过来证明了,尽管平心而论,我们的司法机关并不是什么事都没做,但无论就事前的警示力度,还是就事后的惩戒力度而言,都还未能有效地帮助建造良好的吏治。

    记:官僚大国vs社会小国,腐败大国vs法治小国,已经有14种落差了。看来问题确实还不少。不过,清醒地认清这些问题,我想并不那么可怕,反而是修正社会发展路径的一个契机。

    刘:那是当然!上述这一大一小的落差,其实刚好在很多方面说明,中国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这要是跟“文革”刚结束时的糟糕局面比,已有天壤之别了。不过,还是让我再把文化方面的落差讲完吧!

    我们现在的教育,如果仅就高校数量和从业者人数而言,那也算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了。然而,在这种高涨和繁荣背后,却掩盖不住一个虚空的事实:研究的风气越来越淡薄,学术的水准越来越差劲,致使很多基础学科都面临断档的危险。按理说,已经有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又禀有向来重视教育和知识的文化传统,原本不至于如此。然而很可惜,恰恰是由于前边说过的那种空前强大的官僚体制,已经在教育界无孔不入,推行着各种各样的长官意志,以至于既不能真正把学术界管理好,又不能让它真正按照学界的自律和良心去发展,徒然催生出越来越多的腐败和弊病。

    与此相联,也就引出了我经常在各种场合惊呼的、最让我本人忧心忡忡的反差:我们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大国,却已逐渐地沦为了文化的小国。

    而中国夹在国际社会中的种种被动,其最终的症结还是出在这里。过于薄弱的知识生产力,使得我们无力进行根本的理论创新,无力为符合自己历史经验的世界秩序提供新的理性标准。现在,很多孩子就连想要研究中国本身,都已经不得不飘洋过海了,因为国际汉学界的整体水准,显然要比我们高得多。长此以往,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

    记:教育大国vs学术小国,传统大国vs文化小国,已经是16对了!其实在这个方向上,我们还能想到印书大国和书评小国的落差、报刊大国和新闻小国的落差,等等……就算这些都只是成长的烦恼,一旦像你这样细致梳理、辩证对照,烦恼还真是不少!

    刘:这些具有反讽意味的对比,不是说明中国没有进步,倒正说明中国成长得太快,正如一个迅速拉高的人体,只是筋肉组织跟着增加了,而骨骼的数量却不能跟着进化,反而逐渐丧失了密度,就像患上了某种巨人症。

    上一页 首页 [1] [2] [3] [4] 尾页 下一页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人文学家李汉秋:如何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    9882 次 2012/4/1
 叶剑英之女:8年抗日战争应改为15年    1305 次 2009/3/7
 中国知识分子的状况正在两极分化    5875 次 2009/9/22
 为什么中国人只肯认输,不肯认错    1133 次 2010/7/23
 “70后”其实刚刚上路    1322 次 2009/3/24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