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曹雪芹善于写诗,不但是他那些朋友提到他是个诗人。和他一起合作的像脂砚斋,他加的评语里也讲了这一点。比如他批道“余谓雪芹撰此书”,这个标点,一定要点在这里,不是“撰此书中”,不要把他和现代汉语搞在一起。过去“中”字往往是一句的开头,“中有一人字太真”,就是其中有一个人字叫太真。“中亦有传诗之意”。我说曹雪芹写这本书,其中也有传诗的意思,也有把他的诗传给大家的意思。这个意思当然不是他把他写好的诗加在小说里,不是的。而是通过小说显露他写诗的手段和本领。再有他批第二回前面的一首回前诗。这在脂砚斋评本里都有,讲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像下棋一样,“一局输赢料不真”,最后要晓得结果怎样?还“须问旁观冷眼人”。对这么一首诗的批语,他说“只此一诗便妙极!”意思是别的且不说,就这么一首诗就妙极了。“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他平生就长于写诗词。曹雪芹不但诗写得好,词曲也写得好。在第五回里,批在《终身误》或者是《枉凝眉》,批语的位置,两个批本不一样。上面有一条说“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意思是语句非常的放得开,非常的泼辣大胆,没有辜负他“自创北曲”。你看第五回里这许多曲,《红楼梦》十二支曲,每支曲有曲牌,这些曲牌都是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所以说“自创北曲”。还有一首叫《乐中悲》写史湘云的,批语说“悲壮之极,北曲中不能多得”。还有一条,贾宝玉写了一首《寄生草》曲子,脂砚斋说“看此一曲,试思作者当日发愿不作此书”这是假设的话,假如说曹雪芹当初不发愿要写一部《红楼梦》的小说,“却立意要作传奇”,要作戏曲传奇,“则又不知有如何词曲矣!”,又不晓得能写出多少好的词曲来。
诗词曲毕竟不是小说里的主体文字,因为小说不是传奇,传奇要有很多唱词,那是要有词曲的本领,小说的主体是散文叙说。那么诗词的功夫同小说的散文叙说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有。脂砚斋指出来了。有一次,贾宝玉看见一位新认识的丫头,叫红玉或小红,对她印象蛮好。第二天还想找她,找来找去这个小红不在,所以他就假装到外面去看花,走来走去,实际上,是在找这个小红,忽然看到西南角游廊上有一个人靠着栏杆在那里,很像小红,看不清楚,为什么呢?面前有一株海棠花把他挡住了。在这里,脂砚斋有批语了,他说:“余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曲中泛出者”,“泛出”就是化出,“皆系此等笔墨也”,就是这一类笔墨,“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这难道不是这句诗么?“隔花人”倒远,“天涯”反而近,就说明,想看的人看不到呀,是非常非常难受的事情。这句诗是一句词曲里的,是金圣叹批《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的唱词。他说这情节便是从这句诗词里化出来的。
其实从诗词里化出来的还很多很多。脂砚斋没举而已。比如从人物描绘来讲。有“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话,在写到薛宝钗的时候用过这八个字。有人读《红楼梦》非常不喜欢薛宝钗,就跟我来讨论,说,你看,曹雪芹把薛宝钗写的多难看,脸庞像一个银盆,眼睛像一个水杏,这怎么能好看呢?其实,曹雪芹不是讲她难看,是讲她好看。中国传统的比喻,往往和西洋文学里描写的比喻是不一样的。他们讲外貌更注重形,我们更注重意,就像意境。银盆,无非是讲她生得很洁白丰满而已。你看写贾宝玉也是这样写的嘛。“面如中秋之月”,你说一个人的脸要真跟中秋的月亮似的,这个人也不好看呀,“色如春晓之花”,“眼若秋波”等等,也一样。描写林黛玉这个人就更加虚了。从来没有很具体的讲,鼻子长得怎么样呀,嘴巴是樱桃小口呀还是大口呀,不是这样写的。她是比较虚的,比如有这样的话:“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走起路来像杨柳在摇摆,静下来的时候好像一朵漂亮的花倒影在水边,这个景象很美,但跟人的形象实际上是有很大距离的。人如果真的像一朵花,或是一棵树,那有点像妖怪了。这都是我们传统词曲诗歌里意象的吸收。李清照曾经写过一首《醉花阴》被她丈夫赵明诚看见了。赵明诚一连写了五十首,把李清照这首放在自己词作当中,让朋友看,“你看,我这些词写得好不好?”人家看了以后说,“这五十几首词里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两句好”。刚好是李清照的,所以她丈夫也佩服她。这是名句嘛。“帘卷西风”后人瘦成什么样子。如果让西欧的作家来写,不知道要怎么个写法,怎么形容法。你看中国的“人比黄花瘦”,比菊花还要瘦。这里我们这个形象的东西要高雅,要凭想象,要从其精神上去领会,不是具体的形象。人同黄花瘦不瘦的怎么个比法?瘦不瘦的。但是这样的词就是好。《红楼梦》里,写人物,特别是他喜欢的人物,往往外形多借用诗词里的意境。
那么故事情节呢?也很多。比如大家很熟悉的黛玉葬花,应该说是很重要的描写,在葬花之前,先有一段,宝黛两个人共同读《西厢记》,我校注的那本书,戴敦邦先生给我画的封面就是宝玉和黛玉两个人在桃花树底下读《西厢记》,可见这段描写得很成功。书中说“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会真记》就是《西厢记》的别名,或者叫《莺莺传》,“走到了沁芳闸的桥边,桃花树底下,一块石头上坐着,展开了书,从头细细的玩赏。看到了‘落红成阵’”落红像一阵雨一样飘下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刚好是落红成阵了。“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的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种情景,你们能想到古典诗歌里的谁的诗吗?是从什么诗里化出来呢?我想到李贺的诗,李贺有一句叫“桃花乱落如红雨”,还有一首就是《题赵生壁》,“曝背卧东亭,桃花满肌骨”,赤膊,曝背,晒太阳,卧东亭,这时候,桃花满肌骨。其实,史湘云醉卧芍药裀也是这个景象,不是曝背,她是醉酒,不是卧在东亭,而是卧在芍药裀上,卧在青石板上,不是桃花满肌骨,而是芍药花满肌骨,这些景象都是同诗歌有很密切的联系。
黛玉葬花,我们现在看见的《葬花词》很多文章里提到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花和人联系起来。葬桃花就是葬佳人、葬红颜。还常常举到唐伯虎,唐寅的诗,我们这里没举。还有引到他祖父的“百年孤冢葬桃花”,这当然都和《葬花吟》有关系。但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