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秦宇慧 来 源:文革后小说创作流程
秦宇慧:文革后小说创作流程
第二编:大众文学
八十年代中期之后,许多作家刻意消除自己作为作家的精英意识,将自己放在与读者相平行的位置上,他们自觉放弃了文学的教化意味及社会责任感,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努力使自己的作品符合最大多数读者的社会心理和阅读口味,从而使作品得以在文化市场生存。这类作品一般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但往往缺少自觉的人文理想和历史、文化深度。可以说,这类作品是作者把自己当作大众并将作品尽量大众化的产物,因此,这里称这为"大众文学"。
第一章 市民小说
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文学渐渐卸下了沉重的"社会功利目的",开始将主要视线放在对人的表现上。而城市中的普通人,无疑是作家面对的一个巨大群体,因此,表现市民,为市民阅读服务,就是为许多作家努力的一个方向。于是,文坛上出现了针对不同层面读者的不同题材、风格的大量作品,本书将之统称为"市民小说",下面,将就市民小说的不同种类,进行逐一介绍。
第一节 "调侃小说"及王朔现象
"调侃"作为一种表现方式,事实上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所运用。只是有些作品为局部运用,有些作品自始至终全贯穿着调侃。大多数作家都只是偶尔将"调侃"作为自己小说的一种表现手段,而青年作家王朔则将"调侃"上升为一种表现方法,他的许多小说标题上便透露出明显的调侃意味,如《顽主》、《玩得就是心跳》、《你不是一个俗人》等。在作品中,调侃更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成为作者解构现实,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把王朔的大部分作品称为"调侃小说"。
王朔以"新京味儿"的语言方式及近乎粗鄙北京市井口语词汇冲击着小说中正统的书面语,以市井青年鄙俗的生活方式冲击着所谓"正人君子"的传统生活状态,相对于传统作家,他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叛逆味道。因而有人斥他为"痞子作家",甚至是"流氓作家";也有人为他作品中痛快淋漓的调侃拍案叫绝,并将之视为中国"后现代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家。然而不论是褒是贬,王朔的存在在当代文坛已经是绝难忽视的一个文学现象,描写这一个阶段的文学发展不提及王朔,绝不是客观公允的方式。的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及王朔对市井生活真切展示,使王朔在八十年代末期成为当代文坛上不容忽视的一道景观。
王朔,1958年生人,家居北京市区。母亲是一名医生,父亲为解放军政治学院教员。1976年夏,王朔高中毕业后到山东参军,做过"操舵兵"、卫生员甚至帮厨。七十年代末曾经试图经商,但以赔本告终。王朔的处女作是1978年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等待》,此后又写过几篇部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均不大。
王朔的成名作是发表于1983年末的中篇小说《空中小姐》,此时王朔刚刚从商海败北,但出于商人视角所选择的在普通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这一描写对象却使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小说因后来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大众间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王朔的创作到目前为止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言情、调侃和写实。
从《空中小姐》开始到八十年代中期,是王朔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代表作包括《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永失我爱》等,这个时期小说中的情感真挚而醇厚。如《永失我爱》中描述了青年司机何雷与石静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主线是何雷火场救人、负伤引发绝症、忍痛与石静分手然后独自面对死亡。从题材上看,这是一个宣扬道德美的老套故事,但王朔却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将之写得平实感人。王朔自己也曾经表示这个阶段他的小说写得比较"诚恳",因而我们将之称为"言情阶段"。
王朔创作的第二个阶段,是由中篇小说《橡皮人》(后被改编为电影《大喘气》)作为过渡的,小说塑造了一个试图赚钱,在尔虞我诈中挣扎的年轻人,他近乎恐怖的"橡皮人"的自我感觉象征了在现代都市中人们僵死麻木的灵魂本质。这部小说失掉了前期小说的温情,显出几分残酷和冷漠,"调侃"式的对话明显增多,这一点构成王朔第二个阶段的最大特点。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以中篇小说《顽主》为首,在这篇小说中,王朔虚构了一个"三T"公司,即以"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为宗旨,作品中的主人公用最虔诚的正经却干最荒唐无聊的事情,甚至包括替别人谈恋爱!小说中的人物并非没有任何文化教养,然而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几乎全部体现在一张嘴上--调侃、贫嘴,造成高级或低级的笑料。例如,几个"哥们儿"在百无聊赖中决定上街找碴打架,于是有了下面一段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