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到过京郊农村的人不会忘记:八十年代前,一个破大院,两扇破铁门,几间平房,一部手摇电话机,这就是村里的大队部,泥泞土路两侧是低矮的农舍。二十年的时间,今非昔比,运河端头的人们,有的搬进了整洁的楼房,有的住进了红砖大瓦房,村村通上了柏油路。乡镇企业的规模不亚于国营企业,驰名全国的几家大公司就建于运河之畔。
面对家乡的巨变,作者在欣喜之余进行了更深层的反思,《在这片沃土上……》就是这样一篇抚今追昔,发人深省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翁赵坚,“他从一个不识字的文盲,成为一个人民的公仆”,从公社书记而县委书记而市某局的局长。离休后的赵坚急切地要回到养育过自己的家乡,不是衣锦还乡,而是向运河端头的父老谢罪––––在极左思潮横行的年代,盛产沙瓤西瓜享誉京城的郝家庄大队第三小队就要进行半年分红,“可一分钱都没有”,为了给劳作了半年的社员添点儿油盐钱,三队队长郝福“居然在六十亩地里种了西瓜,还带头用马车拉到京津公路边上摆摊贩卖”。作为当时公社书记的赵坚却认为“方向问题是比什么问题都重要的大问题”。他拒绝了大队书记郝旺请求把已经成熟的西瓜卖点钱,给社员分红的意见,下令开公社副队长以上的村干部会,直接到郝家庄第三生产队的六十亩西瓜地里开现场批判会,“而且要一边批,一边砸瓜拉秧!”开批判会那天,他没有去他退缩了,可他知道在六十亩丰收果实被毁的现场,“好多社员哭了,哭得泪人似的,有的甚至哭的拾不起个儿来。”
作者笔下的赵坚,在八十年代以前的农村干部中很有代表性。他们本心也愿意为家乡作点好事,但是多年受“左”的影响,干事儿、想问题宁左勿右。在“四害”横行的年代,赵坚们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帮凶的角色。如果天灾会造成损失,赵坚们给贫苦农民带来的损失更甚于天灾。
顺便提一句,由于作者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他笔下的农村基层干部一个个真实可信,呼之欲出。不论是郝家庄大队的书记郝旺、三队队长郝福,还是东湖村总支书牛吉祥,他们都具有农民在那特定时代磨炼出来的特殊智慧。在村里即将蒙受损失面前,或装傻充愣,或溜之乎也避不见官,或用假检讨搪塞。虽然最终没能免除村里遭受损失,也使他们深受其害,但表达了对极“左”思潮的倒行逆施给农民带来的灾难的深恶痛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改革的春风刚吹到运河之畔,他们就一拥而上,成了村里致富的带头人。
做为同是这片沃土的儿女,我们知道小说中的事件,都是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是有原型可循的。客观地说,小说中赵坚也不是干尽坏事的人物,他的本意也盼望家乡父老能过上舒心的日子。在那样的时代,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干部,他们肯于为工作付出心血,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作者通过赵坚一连串的谢罪道出了原因:“归根到底是没有实事求是!”
当前,小说中赵坚所惯用的工作方法,在我们这块沃土上还没有完全寿终正寝,一不留神仍然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作者在小说结尾,借用赵坚提醒我们:“一切不尊重客观实际的人,不实事求是的人,干什么都得碰一鼻子灰……只有尊重客观实际,才能永远和人民心连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小说的现实就在于此。
大运河人用他们宽厚的胸怀原谅了赵坚,在致富路上迅跑的人们确实没有时间纠缠已经属于历史的过去,但人民没有忘却历史。作者的良知和使命感令他为过上好日子的乡亲们,道出了逼真的心态:“日子过得好红火,红火得令人在心花怒放中仍心有余悸,在欣喜若狂中胆战心惊,自由而又矛盾地、焦渴而又拼命地想往更加美好的日子奔……”可以肯定地说党的好政策是不会变的,乡亲们再也用不着胆战心惊了。
政通人和––––作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