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随笔游记 >> 人文随笔 >> 庞旸 牌戏人生
  • 庞旸 牌戏人生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2/13 阅读:5936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藏书家姜德明

     

    四川作家张放在谈到我国新文学书籍的专业收藏家排行榜时,认为“京姜(德明)第一,沪倪(墨炎)位二,蜀龚(明德)居三。”久闻藏书家姜德明的大名,我家与姜家又近在咫尺,几次似有缘拜见,都因各种原因轻轻地滑过。

    深秋的一天,我与两位朋友来到位于人民日报宿舍的姜府。乍一见姜先生,还真有些讶异:这哪像一位六十有六的人。只见他精神饱满,反应敏锐,说起话来声震屋宇,与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无异。

    姜先生四年前搬到这套较大的公寓,结束了那种“书与家人抢战生存空间“的尴尬局面。我们落座的客厅,赫然立着两大排书柜;从敞开的房门向内室望去,每个屋间都整齐地靠墙排列着书柜,就连阳台上也放着两柜书。古代的藏书家,多有藏书楼。因此便有“皕宋楼(清末浙江藏书家陆心源藏书楼)”、“丹枫阁(山西祈县藏书家戴廷栻藏书楼)”的盛名留传。而作为新中国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姜先生多年在低工资窄住房的条件下生活,仍坚持不辍,孜孜以求地收集珍贵新文学版本图书万册以上,如不是出于对书的酷爱,恐怕是难以做到的。

    姜先生40年代初就开始收集图书了。那时候他在天津读中学,课堂无法满足对知识的需求,他就到天祥市场的旧书摊去搜索。一开始不得门径,碰到什么是什么,到了40年代中后期,他读到唐弢先生的新文学书话,一下子茅塞顿开。他循着书话中提到的书,一一去搜访,就这样开始了收藏新文学书刊的事业。

    姜先生解放初参加革命,在范长江、陈翰伯办的北京新闻学校学习了一年,分配到人民日报。这所学校为后来的新闻、文学界培养了不少人才。1956年他调到文艺部。那时报社在王府井,逛东安市场的旧书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姜先生说,他大规模地购书,是50年代后半期和60年代前半期,那可真是收藏书的黄金时代,持有琉璃厂中国书店专家购书证的姜先生,常与作家、藏书家阿英、唐弢一起,在书店、书摊寻寻觅觅,买到不少好书,有许多是难得的珍本、孤本,还有名作家互赠的签名本。周作人、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郭沫若、俞平伯等人的签名本,弥足珍贵,许多都是于无意间获得的。姜先生还有意收集了一些有特殊意义的书,比如解放战争期间北大、清华、南开等学校学生运动的小册子,还有印行于抗战前的线装新诗集。如“燕园三诗人”之一卞之琳的《音尘集》,是用红墨印的;而林庚的的《冬眠曲及其他》,则是用蓝墨印的。这些都是诗人自己花钱刻印的,印量极少,是很珍贵的版本。有些书,仅从当时文化人在书上的题签,就可看到许多被尘封了的趣闻掌故。比如“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倡导者提倡白话文,身体力行。钱玄同买了书就在扉页上写:“某年某月在XXX买的”,真是实实在在的大白话;提倡拼音字,就用国音字母题名。现在看来,似乎有点好笑,但这毕竟反映了一代人在由旧变新过程中所走过的脚印。

    姜先生藏书,从不专美。他与同时代的新文学藏书家阿英,唐弢、黄裳等,有许多互通有无的佳话。比如《西湖文艺》杂志,唐弢与姜德明各得两本,姜先生便将自己的两本送给唐弢,使之完璧;唐先生则送他两本姜先生不存的潘汉年的《战线》。又如凤子在桂林编的《人世间》,唐弢独缺第二卷第一期,姜先生也为他补齐。也许是对这种洒脱风度的回报吧,姜先生买书遇到过不少意想不到的奇缘。比如施蛰存编的《文饭小品》,是偶然在天津补齐的;孤岛时期的《翻译丛刊》,在北京买了一本,其余三本则是分三次在上海买到的,而且巧在,每次都是仅有一册的孤本,好像暗中得到书之女神的相助。

    这些珍贵的藏书是怎么度过十年浩劫的,这个问题颇使我好奇。姜先生说,由于坚持在文艺副刊上刊登阿英、唐弢、陈原、赵家璧等人的书话,“文革”一开始,他就遭到批判。为了避祸,他烧过一点书,如最易惹火上身的《赛金花特刊》,敌伪时期的小说和胡风的几本书,但绝大部分书还是保留了下来。因为烧不胜烧,几乎是清一色的“毒草”。他干脆自己在书柜上贴上封条,写上“大毒草,供批判用”,竟奇迹般地躲过了秦火。不仅如此,他还假借大批判名义,从堆积如山被抄没的书中,偷偷留下了几本稀见的书。现在提起来,他还为当时未能多保留下一些书而后悔不已。

    有的藏书家,将藏书供于高阁,匿于夹墙,从不示人。而一流的藏书家、深知“积书而读,丹铅治学”的道理,藏书是为了利用书、研究书。近现代藏书家梁鼎芬,将其藏书捐献给公众阅览;梁启超遗嘱将饮冰室藏书捐存北京图书馆;周叔弢将其藏书捐献京津两地等,均传为佳话。姜德明钦佩这样的藏书家,他说,世界上许多大图书馆,都是在私人藏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藏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积累,看似个人活动,实为社会所做的工作。近些年,巴金编序跋集,萧乾编《杨刚文集》,李广田子女编《李广田文集》,常风教授编自己的文集以及卞之琳写《怀水星》时,都向他借过书;就是一般大学教师、书刊编辑,只要是教学研究出版上的需要,也可分享他的藏书。姜先生本人,就是一个充分利用藏书治学研究的典范。他说,真正的藏书家,并不单纯追求数量,而要讲究质量。这个质量不仅指收藏书的质量,也指研究书、利用书的质量。前几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上来后,他利用丰富的藏书资料,编了不少书,撰写了大量书话。这些文章或讲书的版本,或记书人佚事,或忆购书的快乐,很有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也充满奇闻异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姜先生对书的款款深情。短短几年,已有书话集《余时书话》、《梦书怀人录》问世;将要出版的还有《书摊梦寻》、《流水集》、《闲人闲文》等几种集子。

    最近,由美好的先生主编的《现代书话丛书》出版。第一辑包括鲁迅、周作人、郑振铎、阿英、巴金、唐弢、孙犁、黄裳等八位撰写书话的大家,为读书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权威性的系列书话读物。姜先生对现代书籍的研究和深厚的选家功力,在主编这套丛书中得到酣畅的发挥。作为一个学者型的藏书家,对书籍功能的如此利用,也算是达到很高的境界了吧。

    上一页 首页 [1] [2] [3] [4] 尾页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孙敦秀 残中求美,缺中赋韵    1513 次 2012/7/7
 谈民众教育馆    4550 次 2008/7/19
 朱新建 说怀一    1495 次 2012/7/4
 “应是绿肥红瘦!”    1605 次 2011/10/22
 “标志”还是“标识”?    1434 次 2012/6/23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