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已与荷花同
读周天黎《一个中国女画家的思想片断——我与西湖荷花的情缘》有感 李剑宏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可谓周天黎先生此篇文章的写照了。
古人看那小小的荷花,既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的田园真趣,又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的浪漫情怀;既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蔚然气象,又有“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的淡淡哀愁;既有“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的娇羞风情,又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的高洁操守;既有“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鮮” 的驀然惊艳,又有“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 的寂寞孤独。
但周文之立意,却“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展现出作者卓然特立,不同凡俗的思想。作者说:“当天空中的黑云暴雷如恶魔般不可一势地君临,天摇地动,欲把西湖全景吞噬之际,许多道貌岸然的生物都东摇西摆在一个无根底的空间时”,荷花“则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庄重和高傲,蔑视一切企图蹂躏我们社会的黑暗暴力,纤纤香肩竟栋梁似的担起了高贵的花魂,盎然昂扬,灼灼其华,尽情向世人展示她自身的尊严和一种热血灌浇下才能产生的奇异的刚烈之美。”
“刚烈之美”,这是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传奇之后,才能悟出的真谛?我不禁惊叹作者深刻的洞察力了。那暗暗的阴霾、腐臭的淖泥、幽深的池塘,荡涤了多少道貌岸然的生物,吞噬了多少无根的生命,却偏偏在荷花面前施展不得,那绽开的莲花,竟然让这腐臭的池塘有了盎然的生趣和蓬勃的绿色。连朱自清先生也要赞叹“荷塘月色” 的美好了,殊不知那池塘,却是因有了“刚烈之美” 的荷花顽强的生存而赋予了诗情画意,它何尝不想像扼杀了其他的生物一样扼杀了荷花呢?如此看来,朱自清先生确被蒙蔽了,而今天的周天黎先生,这位女性国画家,则发现了荷花真正的美丽——那是生命对抗命运产生的美丽,那是天地之间至柔至刚的美丽!
现在,我们在周天黎先生的文章里面,发现了荷花的真正之美,发现了荷花的勇气和刚烈,无疑,比起朱自清先生来,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值得庆幸的。
漫漫长夜,辗转难寐,细读此文,空谷中几无跫然似乡之音,闻之色喜。这时代,中国士大夫们“天下可运于掌” 的骨鯁精神何在?在最佳秋色、尚称自由的弹丸之地香港,我们中华民族中还有一位激越慷慨、心如莲花生的女性国画家;还有像周天黎先生这样叩问心灵和命运的女杰,是令人欣慰和高兴的。其实,当她以非凡的才情阐释对荷花的感怀时,又何尝不是在彰显自己的本真和品质呢!
更祝愿周天黎先生,把中华文化恍惚窍冥、幽思发愤,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神韵融入绘画艺术之中。你必将在中国未来的文艺复兴运动中,留下凝重精彩的一页,成为中国文艺史上可与日月争辉的艺术家!
艺术是活的灵魂,沒有灵魂的艺术不能称其为艺术。倘沒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沒有穿透时空的神性之光,沒有追求真善美的情愫,沒有高尚圣洁的心灵,那样的艺术就只会流于庸俗,最终湮沒不知所终。这样看来,艺术家的精神境界决定着他的艺术高度,沒有精神境界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沒有生命力,也沒有永恒。
周天黎先生的画作,性灵通透,颇得中华文化神韵,而她的文章也沉抑顿挫,激越奔放,笔锋流畅潇洒,遒劲犀利,颇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薪火相传的气节风骨。那么看过她文章的读者就无需疑惑了,周先生的艺术见证着她的人生,而她的人生之路,恰恰也成就了她的艺术。苦难与风流的生活,浇铸了伟大的灵魂;正是这不屈的灵魂和精神信念,将令她呕心沥血的艺术,走向永恒。
〖这是北京著名中国历史和社会政治理论研究学者、文艺批评家、思想学术网《剑虹评论网》总编辑李剑宏先生2007年7月15日为该网站刊发周文所撰编者按语。〗
上一页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