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真实的年代(六题)
红 孩
警惕文坛“巨人”
最近参加一次文学期刊举办的笔会。这家刊物名气不太大,好在这年头举办活动也不光凭名声大小,只要有人肯出钱,什么样的领导、名人不能请到?因此,参加本次笔会的诸公大多为文学界的名人。当然,本人不在其内。等笔会进行到第二天,在人员到齐彼此互递名片时,我忽然注意到,在几位著名作家中竟有一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著名”人士。我接过名片先是一愣,继而马上脱口而出“久仰久仰”,我知道我这话很虚伪,可是我若不虚伪那肯定令“著名人士”虚伪了。想来想去,还是我虚伪好。君子哪里有不成人之美的道理。就这样,我们一起度过了一周的相聚。分手时,“著名人士”一再邀请我有机会到他所在的著名海滨城市,一再说他在那里上上下下全都能摆平。直到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此君著名原来不是在全国,而是在那个我至今没有去过的海滨城市。
其实像“著名人士”这样的人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遭遇到,本不足为奇。人家毕竟是以此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呀!然而,在我们当下的文艺界,有些身居领导岗位的头头们竟然会一夜之间将自己克隆成文坛“巨人”,一时间,诸如“诗人”、“作家”、“摄影家”、“文艺理论家甚至将”、“书法大家”、“散文大家”、“今日文曲星”的桂冠不假思索地戴之于头上,招摇过市,一点儿也不觉得脸红。因为,这样的名称先是有一个人叫了,没过多日,又有几个人跟着叫了,于是乎几番过去,大家便约定俗成了。再有,头头们恐怕别人说长道短,便近水楼台地利用手中权力出起自己的“诗歌”、“散文”、“书法”、“摄影”、“绘画”专著来,甚至有个别人还授意出版部门编辑“二十世纪(散文、诗歌、书法等)XX大家”,自然要把自己位列其中,其用心良苦,着实令人佩服。由于工作之便,我手头现在就有一些这样的大作,哪位读者愿意一睹为快,闲暇之时不妨到舍下一阅。再者,哪位仁兄想以此巴结头头们,譬如为其写评作传,您甭担心没地方发表,以时下国情,有些出版部门想还找不到庙门呢!
当“著名人士”也好,冒“文坛巨人”也罢,无疑都会有天大的好处,要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削尖脑袋往里钻呢?人就怕不“著名”不“巨人”,没了那玩意儿谁还给你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有突出贡献专家、部长、局长、主席、主任、车子、房子、票子等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以上只是“著名们”、“巨人们”得到的普遍性。而有些文坛巨人在得到“普遍性”的同时,还得到“特殊性”。如为某些单位和个人题词、作序、剪彩、当评委、批项目、发奖项,一年下来收入总在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据说,如今找“巨人们”的出场费最低价分别为:题词2000元、作序2000元、剪彩5000元、当评委2000元、批项目5000元、发奖项目10000元。当然,有些出场费不是以现金形式出现的。按说这价儿比起歌星、影星算不得什么,但这里却有本质的不同。歌星、影星出场属个人行为,而“文坛巨人”出场则属职务行为,前者往兜里装钱理直气壮,后者则冒天下之大不韪。再者,大部分歌星、影星还依法纳了国家税款,而“文坛巨人”却将出场费偷偷给眯了。更为可笑的是,在大会小会上,大小“官贼”还声色俱厉地训斥影视歌坛文坛的大腕们,真是丑恶到了极点。
领导同志热爱文艺本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却可以为繁荣我们的文艺事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中央三代领导都做了表率。近些年,江泽民总书记经常深入到文艺界,在政策上、生活上支持、关心、帮助广大文艺工作者,极大地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甚至他还身体力行,与艺术家们一起吹笛子、拉二胡、弹钢琴、唱歌、赋诗,展现了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风采。总书记热爱文艺,体现的是平易近人,而绝非是想当“文坛巨人”。可“文坛巨人”就不同了,他们热爱文艺,不是以此粉饰自身的粗俗与浅薄,以至在一片溜须拍马中而堂而皇之地凌驾于众多艺术家之上。有些“巨人”明明自己是高粱花子脑袋,硬要充孔圣人。想当年,像郭沫若、茅盾、周扬、夏衍那样的文坛巨匠在担任文艺界领导职务时,也不曾像我们今天的某些“文坛巨人”这般风光。由此看来,“鲁、郭、茅、巴、老、曹……”已经老矣!现在不是已然有个别“文坛巨人”、“文坛大腕”公然站出来否定鲁迅先生了么?这就是很好的佐证。
从法律上讲,“文坛巨人”也是最普通的公民。既为公民,就有新闻出版和文艺创作的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清楚,你的创作一定是属于你个人的,越精品越好,如果能真的超过鲁迅先生就更好。中国多有几个鲁迅毕竟不是什么坏事,可是一旦借用或利用职务之便大搞“克隆文坛巨人”活动,就要被人说三道四,甚至嗤之以鼻了。更严重者,法律一旦严肃起来,说不定还会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呢!在我看来,文艺界的兄弟们还是多警惕一下“文坛巨人”的表演,必要时一定要敢于说“不!”倘不如此,文坛就没有正气可言、正道可走了。那样,文坛就该不叫文坛,而该改名叫笑坛了。
2000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