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届初中生》的成功之处
《69届初中生》中最出色的是细节。
就举刚刚讲到的那个例子。
文革中,女孩雯雯追着黄鱼车抢传单,却因人小,又因是女孩,总抢不到。这时,黄鱼车上洒传单的中学生红卫兵见了,动了恻隐之心,站起来,对着雯雯把传单洒去,指定说:“给这个小姑娘”。可是,红卫兵的话并不生效,几个男孩一拥而上,雯雯依然抢不到传单。
这时候,雯雯一边和男孩们扭成一团地抢,一边嚷了起来:
“这是红卫兵给我的,指名给我的。”
这个细节写得漂亮。它写出的是一个人的“发急”状态,看到明明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去时的“发急”状态,写出了处于发急状态中的雯雯。天真可爱的雯雯。如果换了别人,也许会骂人,也许会推人,也许会冲过去明知无望也想抢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许会一甩手、一跺脚、一噘嘴,气恼而去……但这是雯雯,她是矜持的、内向的、精巧的,是个心中有着小九九又有着热情小火花的女孩,她不是个侵略性的人,但却是个防范性的人、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的人。一刹那间,她脱口而出的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符合她性格特性的委屈。这委屈是退让式的,女孩式的,柔弱的、纤细的、也是敏感的、领情的,她的失控状态中,既有自己财物看护不成的沮丧,又有努力领受那个红卫兵好意的渴望。
再举个例子。
农村插队时,为争取上调,贿赂干部,像每个知青那样,雯雯带去了香烟和酒。但是,贿赂这事不是人人天生会做、天生想做的,对雯雯这样一个骨子里细腻、敏感、含蓄、清高、习惯于与人不远不近保持距离的人来说,做这样的事,具有特别难度,这就等于将自己的丑陋用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暴露,首先就得通得过自己这一关……可到底还是通不过。直到上调成功离开乡下,这些酒和烟还是没能送出去。而在离开乡下的路上,趁着帮她挑行李的农民在前头走,雯雯快步走到河边――
“惊慌失措地四面张望了一下,手忙脚乱地打开了书包,掏出酒和香烟,扔进了河里。看都不看一眼,转身就走。”
绝。非常绝。这是雯雯的举止,这举止只属于她。没人舍得扔掉这些烟酒的,只有她会。她扔掉的是自己不能面对的丑陋、肮脏之心,扔掉的是对自己丑陋、肮脏之心的鄙视,那一刻,她希望的是永远没人发现她曾经有过的这分丑陋、肮脏。这举止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雯雯的独特个性,写出了特定环境对人的特定要求,写出了雯雯内心的干净本质,写出了干净本质与社会要求的天然对抗。这对抗是人心共同的,但这反抗的“行为”则是雯雯所特有的。
很多这样的细节,很多,活灵活现。
这部书中,我们感到了轻盈,感到了灵气,感到了机智,幽默,这部书中有巧妙,有简洁,有留空,有一种叙说的智慧,一种描述的艺术,这部书中,王安忆的文笔特别干净,这部书中所有的许许多多,都是王安忆其他作品中极其欠缺的、几乎没有的。
王安忆写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人物,但是否真的写好写活过人物?
怎么才叫真正写好写活人物?
读罢掩卷,书中人物站在眼前不离去,甚至走出书来,看得到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看得到他站在身边的活灵活现样;时间过去久了,不太想到他了,一个偶然触发,偶然扭头一瞥,发现他还站在那里,而且,他的线条、形象越来越清晰了……
通常,王安忆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可以通用的。写在这人身上的细节和心态放到那人身上,同样适用,那本书中的人物,稍做修改,换到这本书中来,也不会看得出痕迹。
通常,王安忆笔下的人物都是和故事情节联系一起的,人物的反映基本都是情节发生时人的反映,也就是说,这人这时这样反映,换个人这时也会这样反映。这些人物是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人物,而非事件发生过程中性格化的人物。
通常,王安忆笔下的人物都是她听来看来的,《69届初中生》的不同是,王安忆把自己放了进去,放得很深。尽管有美化,雯雯身上,有她自己的影子,雯雯的经历中,有她的经历。因为自己的加入,王安忆的写作有了切实的依靠,准确的着陆点。
可以说,王安忆真正写好写活的人物只有一个,就是雯雯。(是《69届初中生》中的雯雯,而非《雨,沙沙沙》中的雯雯。那个雯雯表象浅薄时尚,不值一谈)。
雯雯是可以在读者眼前站起来、动起来的,是可以离开小说还被想象出一举一动的。雯雯身上出现的细节、心态是不能替换的,只属于她。只有这个雯雯身上,王安忆真正将写活人物的三要素:事件、细节、性格融为了一体,不仅写出了人物在事件过程中的形象,而且写出了人物独特的性格形象,
写《69届初中生》时,王安忆还年轻,笔下有份年轻的自然、朴素、真实,难能可贵。
我们说,生命是由感觉和记忆组成的,但是,必须认真对待的日常生活以太多的琐碎分散淡化了我们的感觉,将记忆排挤到了冷落安静的角落,使我们对过去的岁月基本处于麻木状态。
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作者用他魔术师的手在生活中抽出点滴,进行艺术拼接、组合,将因为日常生活的参与而淡化了的感觉浓烈化、集中化,使之发出百倍千倍的能量,拨动人的思想情感,让人找回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模糊平静了的记忆。
这一点,《69届初中生》做到了。王安忆以细腻准确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让人重新感知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曾经有过的天空和天空的色彩,感知了曾经有过的生命和生命的形态。书中写得尤为出色的是文革开始到插队结束那段日子。